一进入三四月,南方的雨水就开始增多,湖南郴州,经历了20多天的连阴雨,倒春寒还未退去。苏仙区的几条老街,市委办、市保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寻找一位老人。
他叫侯清仁,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的一名职工,曾在青海从事近30年的核武器总体结构设计工作。221厂撤销后,侯清仁随即退休回到了老家,25年来一直过着安静恬淡的生活。
受杂志编辑部的委托,郴州市市委办、保密局先是打听到侯清仁家所在的街区,后又通过居委会找到了住址,并两次登门拜访。在他们的帮助下,记者和湖南省保密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敲开了侯清仁的家门。
懵懂中与核武器结缘
回忆起当时见面的情形,我们眼前这位84岁的老人虽已满头银发,但身体依然硬朗,思路清晰,说到他与221厂结缘的始末侃侃而谈。
1933年,侯清仁出生于湖南安仁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但父亲却有着超出一个普通农民的意识:因为穷,家里一定要出一个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3位兄长纷纷把机会让给了最小的弟弟,9岁那年,侯清仁进入学堂。
贫困家庭出身的他求学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每到艰难时,父亲总是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只要我在,肩顶不起背顶起,一定尽全力让你读书。” 1954年,侯清仁参加全国统考,恰逢篮球比分航空学院来做宣传动员,他便报考了飞机设计专业,并被顺利录取。
侯清仁至今仍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卖了家里的猪和粮食,为他凑了二三十块钱的路费。他和同学们先坐汽车到衡阳集合,又搭火车到南昌,再乘轮渡过长江,最后坐火车抵达篮球比分。
大学期间,侯清仁一直发奋学习。毕业那年,二机部到学校选人,全年级120个人中,只有他被选中。学校通知他到九局报到,但为什么是他、去干什么,一律不知。
懵懂中,侯清仁循着通知上的地址去报到,却发现只是一处接待室,说明来意后,才被领着前往真正的工作地点。单位随即对他进行了一对一谈话,他才知道,原来是获得满分的毕业设计让他在同学们中脱颖而出,单位进一步摊牌:“你的工作不会长期在篮球比分,而是到西部去,去搞核武器。”简短的一番话听得他热血沸腾,这在之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让他既震惊,又自豪。
紧接着,单位阐明了严格的保密纪律:“工作性质和内容不能告诉任何人,即使家人、亲戚、朋友也不能讲;同事间不该问的也别问,相互之间不要打听,除非工作需要,不要进入他人办公室;此外,非工作时间也不能谈论工作。”
之后,单位组织了保密宣誓。从此,侯清仁脑中就深深烙下了保密这条铁律。其实,同一届毕业生中,还有一名发动机专业的校友也被分到二机部九局,但因为彼此都信守保密纪律,直到两人后来在单位无意中相遇,才发现是同事。
从上到下一致保密
刚参加工作时,九局的条件并不好,侯清仁仍然记得:“邓稼先还跟我们一起推沙子、挖沟,盖房子、建围墙。”
1964年,他们接到通知,除理论部外,大部分科研人员都要迁往青海。在一块叫做金银滩的草原上,拔地而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在等着它的主人。那年春天,侯清仁和同事们踏上一辆专列,直达221厂。当时,连出发时间都是高度保密的。
刚到221厂时,侯清仁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一眼望去,没有一棵树。厂子对外统称青海矿区,通信就寄到西宁某信箱,其实他们离西宁还有100多公里。当时,也不允许家人去探望。
到青海后不久,父亲病重,侯清仁回家探亲。眼看着假期就要结束,父亲把他叫到床前:“有你哥哥们照顾我,你回去吧,不要耽误工作。如果我走了,你寄点安葬费回来就可以了。”
侯清仁含着泪离开了家乡。不久,父亲去世了。可他正在外地进行某型号的发射试验,厂里接到电报后预支了1个月的工资寄回老家。侯清仁完成任务回来后,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可父亲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儿子究竟在从事什么工作。晚年时,侯清仁曾向子女透露,这是他心底最大的遗憾。
在221厂,保密如影随形。一有规章制度,二有保密教育,每次业务会上还有提醒。在设计部,办公楼有警卫站岗,出工作室必须锁门,任何工作资料都不能带回家。侯清仁告诉记者,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保密室把自己的工作包领出来,下班时再存回去盖上章,别人不能动。
在221厂工作期间,与顶尖科学家们接触的经历也深深感染着侯清仁。当他还是总体结构设计组组长时,就参加过朱光亚、陈能宽组织的几次讨论会。这些科学家们虚心听取技术干部们的意见,富有亲和力的形象以及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给侯清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厂里,有一栋黄色的将军楼,里面住的大多是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这样的核心科学家,警备更加森严。有一回,郭永怀把侯清仁和另一位科研人员单独叫到宿舍,询问他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强度是怎么考虑的。侯清仁想了想,答道:“总体方案出来前,我们都进行过设计估算,也通过了试验验证,而且还留有一定余地。”听完后,郭永怀点点头,表示同意。
1973年,某型号的产品进行试验前,中央军委曾组织军队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朱光亚找到侯清仁,让他介绍型号的总体情况。反复考虑后,侯清仁起草了一份发言提纲,交给朱光亚审核,朱光亚对个别之处作了修改后,同意按提纲介绍。后来,这份发言提纲也在他退休离厂前一并销毁了。
候清仁(左)离厂前留影
当保密已成为习惯
据侯清仁讲述,在221厂,有人因为保密,被对象误解而分手;有的夫妻相互保密,分头奔赴青海,却在那里不期而遇;也有个别职工恋爱时泄露了工作性质、地点等,受到了处罚,甚至被判刑。
在221厂,不仅工作人员,家属们对保密也是谨遵严守。1973年,侯清仁的妻儿获准从老家迁往青海。子女们记得,当时在矿区子弟学校就读时,就要学保密守则,出去连这个单位是保密的都不能说。长大后外出工作,也都很自觉地不跟外人谈221厂。
在厂内,分为甲乙两区,乙区主要是生活区,甲区是科研生产中心,两者相隔10多公里。家属如果要去甲区,必须先由派出所出具通行证,且只能去指定的地点,例如,理发店、电影院、商店等。大儿子侯毅鹏记得,小时候父母带他们坐着小火车去甲区看病,每节车厢都有战士值守。在甲区,凡是保密区域,四周都有围墙,墙上拉着电网,四角有瞭望哨,门前还有解放军站岗。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早上六七点就坐着小火车上班了,走进了一道道“围墙”中,晚上回来吃完饭就继续看书,似乎从来没走出过工作,但又从来不谈论工作。妻子不会问,子女们更不敢问。尤其进行外场试验时,侯清仁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不回家。他只说要出差,家人不知他去了哪里,他也从来不给家里写信,如果有急事只能通过单位才能联系上他。
1987年,中央下文决定撤销221厂。人员撤离前,文件资料等除存档外,一律不准留下或带走。1990年,第一批人员在离厂前,上了最后一堂“保密课”。1992年,侯清仁从221厂办理了退休手续。
如今,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早已散去,习惯了在漫长岁月中保密的老人却依然对那段历史谨言慎行。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户邻居,温和、话少是他们对侯清仁一致的印象。“他平时不怎么说话,也从来不提及自己的经历。今年好几拨人找他,我们才知道他是搞核武器的,住在一起20多年了都不知道。”
在221厂期间,侯清仁曾获5项国家级发明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应我们的请求,他拿出了这些证书和勋章。女儿侯素红坦言:“我也是这次采访才看到父亲的这些老物件。”
每年春节收到的慰问信 纪念勋章及当时手绘版的荣誉证书
在采访中,侯清仁反复强调:“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各级组织者、顶尖的科学家,我只是科研人员里的螺丝钉,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同时,他说道:“在我参与过的产品总体设计中,从来没出过问题,是这辈子最欣慰的事。”
回到湖南后,侯清仁和老伴用2万元安置费和子女们的赞助购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楼房。在社区管委会的一块牌子上,记者在党员志愿者一栏看到了他的名字。邻居告诉我们,侯老还定期参加党员大会。前几年,老人的退休工资增加了,他又自觉地增加了一些党费。
据了解,221厂的专家、工人和技术人员等分散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市区,创业者们将青春留在金银滩草原,将功勋写在共和国史册,而后又将“两弹一星”精神带到祖国各地,把保密纪律深深刻在心间,直到走向生命的终点。
因为身体原因,侯清仁离开青海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每年春节,221离退休人员管理局寄来慰问信,他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夹在书里。现在,每当全家人聚在一起回忆父亲、谈到221厂时,不仅充满了怀念,还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仿佛内心深处那个熟悉的家还坐落在遥远的金银滩草原。
(原载于《保密工作》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