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一场历时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授课针对性强的全员保密教育培训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机关展开。截至9月底,最高检办公厅机要处(保密办)通过现场授课和视频连线,完成了对机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最高检纪检监察组共千余名同志的保密教育,教育培训时长累计96小时。
开展如此大规模、大力度的保密教育培训,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机关保密工作又从这次培训中得到哪些加强和改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最高检。
“以问题为导向” 开展培训
近年来,最高检高度重视保密教育培训工作,先后组织包括中管干部在内的机关涉密人员和借调、挂职、运维人员保密教育培训,不断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特别是2019年,通过借力信息化平台,研发检察机关保密知识在线考试系统,组织各地检察机关分批开展在线保密考试,以考代训、以考促学。
保密教育培训按部就班开展,那么,效果如何呢?为了给机关保密工作来一次“深度体检”,2020年初,机要处(保密办)采取“不打招呼”的突击式上门检查,这一查,还真发现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常说常抓的基本常识问题。“开展培训就是源于这次检查,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培训。”采访中,最高检办公厅负责同志开门见山。
据悉,最高检对保密工作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张军检察长多次对保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全院大会上“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多年前工作中的经历,向全院同志强调“保密工作无小事”。针对此次教育培训,张军检察长专门作出批示:“保密工作就是要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常务副检察长、保密委员会主任童建明也指出:“保密工作贵在抓常抓小,持之以恒。”有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机要处(保密办)的同志们便有了“尚方宝剑”,他们抓紧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按照全覆盖、精准化的目标,在院机关全面铺开一场力度空前的保密教育培训。
授课内容不再“一稿打天下”
相比于以往“请进门”把大家组织起来集中学习、“上大课”模式,此次教育培训采用“送上门、精准化、小班教学”方式,由机要处(保密办)主动送教上门,并结合各单位业务工作特点“量体裁衣”,做到授课内容指向精准、授课方式垂直细分。
保密“送教上门”讲什么是关键,既要兼顾保密“两识”教育普及,又要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实际,解决保密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让大家坐得住、愿意听。这个要求可不低,意味着授课内容不能再“一稿打天下”,每次都要围绕培训对象具体业务特点来展开。
为此,机要处(保密办)领导和同志们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最终,他们根据检察机关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4大检察新格局,以及最高检内设机构改革后建立的10大业务厅,搭建了授课内容基本框架,即以普遍共性问题和基本常识为基点,向各部门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辐射,做到“与各厅局有关的内容必讲、反复出现的突出问题必讲、各厅局普遍存在的问题必讲”。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涉密文件办理和管理要点、保密基础知识、保密注意事项及失泄密案例,梳理了保密工作注意事项,完善了保密自查自评标准,督促各部门对照要求抓好自查和整改。
针对各厅局在日常业务开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培训课上进行了着重讲解。比如,针对经常出国(境)的国际合作局,着重介绍在外事出访前、中、后阶段面临的失泄密风险;在老干局,重点强调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出国(境)行前保密教育;在学院、报社、理论所等事业单位,提醒不能因日常工作涉密程度不高就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内外网信息刻录转换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泄密。
保密教育培训开展期间,机要处(保密办)重点围绕涉密文件资料、涉密计算机管理以及远程居家办公保密要求等,对机关3个办公区进行突击抽查,并针对个别人员出门不落锁、涉密文件不入柜等情况,在课上结合具体案例作了“点名道姓”的提醒。
“以前让我们去上大课,总觉得保密部门高高在上、是管理者,对我们是教育指导;现在给我们来上小课,一下觉得保密部门很亲近,是真正关心我们,对我们是帮助提醒。”最高检一厅的检察官用一个“去”字、一个“来”字,表达了对保密部门送教上门的认可。
教育培训效果持续发酵
此次保密教育培训得到最高检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部门负责人全部参加了培训,每节课后大家都热烈讨论。有同志说,本来以为讲条条框框,带着文件想边听边改,结果文件一个字也没改成,却记回来好几页听课笔记;有位老检察官说,本来在看案卷,结果刚开始讲就把他吸引了,两个多小时“啥也没干成”。
张倩,最高检办公厅机要处处长,也是这次全员保密教育培训唯一的授课教师。除了负责主持机要处(保密办)的日常工作,她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进行32场授课,平均每周至少一场。
其实,最初接到授课任务,张倩也曾“十分犯怵”。虽然长期从事机要工作,但负责机要处(保密办)工作却只有一年时间,并且从来没有上台讲课的经验。一次培训两三个小时,大家能不能坐得住,爱不爱听,她心里没底儿。但是,骨子里的要强劲儿还是让她“狠狠地”给自己打了气。她认为,这次保密教育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使用生动的案例,让大家感到保密不再是“说别人的事”。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她结合各厅局业务工作和涉密岗位、重点人群特点,对讲稿及课件进行丰富。如:针对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员招录、服务保障部门聘用人员多的特殊情况,专门介绍其他单位因为对新进人员保密培训不及时而导致的失泄密案例;业务厅是办案部门,重点对其介绍一些地方司法人员因向律师泄露案情被判刑的案例;办公厅经常接触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侧重讲因把领导批示录入互联网计算机而导致失泄密的案例。
就这样,张倩把讲稿从最初的16页逐渐增加到36页,PPT更是制作了近百页。经过精心打磨的讲稿和课件甫一亮相,好评纷至沓来,有的业务厅打电话到机要处(保密办),询问自己部门的保密教育安排到了何时;有的同志则明确表示:“来单位10来年了,没听过这样生动的保密课”;办公厅领导见到张倩,也打趣地说她成了院里的“名人”。
实践证明,这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培训,大家既爱听又受教育,效果很好。“在离退休干部局培训时,一直讲了将近4个小时,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大家仍听得带劲,没有人中途离场。”采访中,张倩介绍了培训中的很多“花絮”。她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领导和同志们发来的对保密培训纷纷“好评”的截图。
“保密教育是任务,也是手段,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能不能让人爱听、想听,听到心里去。一轮培训下来,各部门都开始自查自纠,咨询电话增加了四五倍,全员保密意识、保密能力都有了提升,真正是四两拨千斤。”办公厅副主任、保密办主任刘喆告诉记者,他们将借着这股好势头,进一步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守密”的文化和自觉,推动最高检保密工作迈上新台阶。
(转载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12期,本文有删改)